
秋日泮池,碧波荡漾,思想交融。10月18日,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在金沙js6038宝山校区乐乎新楼学海厅举行“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发展与传播——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2025年度专家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市外文协会协办。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西安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户思社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高云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田慧肖、杨洋,西安外国语大学齐赵园、朱维嘉,华东理工大学陈丽、何玮,上海海事大学郭海霞、张宏雨、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彩迪,河南安阳工学院郭欣,山东科技大学伊丹丹,金沙js6038刘娇蕾等校内外学者,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等出席此次会议。
学者们从“文化上海”“文学上海”“红色上海”三大维度,共同探讨上海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脉络、当代实践与未来路径,在文明的交响中奏响读懂上海、理解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强音。

融通中外,赓续文脉
开幕式上,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在致辞中充分展示了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代表学院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学术出版、资源共建等方面给予的长期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并强调,学院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提升学术创新与国际传播能力,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高云松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高云松先生表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与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紧密合作,围绕“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主题,汇聚各方特色优势,全力打造涵盖学术出版与国际传播的精品项目,助力中外文明互鉴研究。

智汇人文,共谋未来
论坛伊始,尚新院长主持首场主旨报告。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教授应邀作主旨报告《从百年上海的历史性变迁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户教授以百年上海的历史性变迁为镜,深入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脉络,并从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及其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多个维度展开,揭示了从历史梳理到现代文明构建的家国情怀。报告中,户教授着重阐释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影响。他强调,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之战,为今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筑牢了精神根基。最后,户教授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上海的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其兼具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从城市空间重构中民族文明主体性的觉醒,到城市治理升级中对现代治理体系的探索,上海的百年发展轨迹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的生动缩影。整场报告中,户教授以丰富的素材与清晰的分析框架,使在场师生深刻领悟到百年上海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关联。

文化上海版块主旨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建琴副教授主持。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王资博士发言。她从汉学的广义概念切入,系统回顾了1979至2012年英美两国汉学研究的社会背景、演进脉络与代表人物,最后将视野聚焦于上海,提出上海可成为推动外交的平台、培养学者的摇篮及深化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齐赵园副教授聚焦20世纪初至1949年法国汉学,系统勾勒了从旧汉学至新汉学的转型、沙畹学派的核心贡献及其他法国汉学家的研究,剖析了二战引发的学术断裂是法国汉学衰落的主因,并提出一种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倡导在历史脉络与动态发展的双重视角下,构建更为完善的汉学研究框架。



文学上海版块主旨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戴朝晖副教授主持。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尚晓进教授详细阐述了1919至1949年外国文学中中国叙事的演变脉络,即从“纸上中国”“秩序乐谱”到“居留镜像”三种形象的递进,揭示了叙事从自我想象向关注政治与日常的深层转向。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海霞副教授聚焦1919-1978年上海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转化,揭示了“拿来-化用-创造”的本土化路径,通过剖析租界文化场域、作家的选择性接纳、创造性重构及场域互动,指出这一过程是意识形态规约下的高选择性对话,并强调开放心态、多元参照与艺术本体性对健康文学交流的基础性作用。



红色上海版块主旨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张秀丽副教授主持。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肖福寿教授以“上海解放与城市接管”为题,提出创新的“RBaSPSI”分析框架。肖教授以此为脉络,回顾了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厘清了上海城市接管的三个阶段,并从上海文化视角出发,旨在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富有启发的中国经验。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围绕“上海模式/上海经验在周边国家(印度)的传播与影响进行报告,聚焦于上海经验在印度孟买的传播,她指出,这一过程始于对“上海模式”的解构与模仿,继而发展为从单向学习到双向对话的深刻反思,最终实现了基于城市合作的本土化创新,成就了卓有成效的中外文明互鉴实践。



群英荟萃,尽显风采
下午的研讨根据三卷分为三个平行论坛。文化卷团队汇报了16个主题,涉及英美法国家的思想启蒙及其对上海的影响,英美法日等国家的汉学研究、早期与上海的文化交流以及美术、电影、传媒、出版、城市、民间文化等多个主题。文学卷团队汇报了12个主题,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上海文学在英美法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英美日法文学在上海不同时期的译介与传播;红色卷团队汇报了15个主题,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人运动、共产国际、左翼文化运动等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记忆的叙事,以及城市更新、城市形象、基层治理以及上海模式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分论坛的专家们,就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分别从概念界定、主线逻辑、案例选取、表述策略、研究框架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研究应厘清核心概念层级、注重一手资料与实地考察、增强历史与当代的衔接,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意识形态的严谨性。



长桥卧波,语通世界
闭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高云松先生代表协办单位致辞。高老师结合自身听会体会,从编辑出版的专业视角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首先,聚焦项目特色,项目应紧扣“上海”与“文明交流互鉴”两个关键词,立足上海本土实践,系统呈现文明互鉴在中国语境中的落地形态与实现路径。其次,注重传播转化,在从学术研究转向内容出版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与精神需求,以大众熟悉的话题切入,实现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尤其在使用境外材料时,应秉持批判态度,审慎核实史料的权威性与可靠性,例如上海红色记忆的书写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党史研究基础之上。最后,强调整合出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应着力打破各专题间的壁垒,增强内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实现从单一研究到有机出版体系的跨越。


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代表主办单位致感谢辞,她对全体参会者的拨冗出席、精心准备以及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号召全体老师们要以“共情”实现同频共振,通过超越“教导”的“影响”和提升共情的能力来感染人心、引发共鸣;二要以“共识”实现同题共答,通过凝聚各方智慧,将困惑与建议转化为发展共识;三要以“共行”实现同向发力,呼吁大家携手将这一意义深远的项目,共同打造为传世的学术精品。

此次专题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广泛的共识。“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发展与传播——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2025年度专家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在服务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和“增强国际传播力”战略、对接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中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未来,唯有以“融通”连接中外,以“互鉴”启迪未来,方能使外语学科在文明对话的广阔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出金沙js6038外国语学院的智慧与力量。
